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銅川深井泵廠家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銅川深井泵廠家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都說六七十年代農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魚,是那時的人不喜歡吃魚嗎?
不是不喜歡,是沒條件喜歡。
我老家是豫東的,村旁有一條小河流過,屬于淮河的支流,一年四季清水淙淙,當然有很多魚蝦,村前村后有幾個水塘,基本上都沒干涸過,自然有魚有蝦。
吃魚先捉魚
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,還沒有改革開放,是一個現代年輕人難以想象的物質匱乏時代,說出來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可能不信,甚至認為是笑話。
農民一年到頭辛苦勞,沒有現代機械,都是重體力勞動,即便是冬季農閑時,要晾曬糧食,要積肥,要整理牛棚豬圈,要收拾柴火……還要響應政府號召去挖河,幾乎每年都要去挖河,純體力勞動。所以,一般的農民沒有時間,也沒有精力去捉魚捉蝦。那時候,村里除了個別的二流子,沒有人會去捉魚摸蝦,“釣魚打獵,不務正業!”這是農村俗語。
其次,捉魚需要工具,徒手的話效果很差。一般人誰也不愿意去花錢買魚網等漁具,農民確實手頭不寬裕,即便是自己會結網,買線也需要錢。那年頭農民能省的錢絕對不會去花,這很好理解,最基本的吃飯穿衣都沒解決,會過日子的人是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的。農村很多人家連吃鹽點燈的油錢都要算計著花,真是窮到這種程度。
吃魚先做魚
那個年代,在農家鹽基本就是唯一的調味料。油,不到過年,集體不分點油是吃不上油的。絕大多數農村家庭都沒見過味精。
我們現在到飯店里吃飯,一條魚要用到多少調味料,有時候還嫌這嫌那的。可以想象一下,沒有調料,做出來的魚蝦真不是美味,確實是純天然的,綠色食品,可是純得讓人難以接受,吃不到好道上。
我小時候就有類似的經歷,偶爾下河摸魚,拿回家母親也沒有時間給做,能收拾好用鹽腌上,曬干,吃個咸魚就不錯了!有好多次,我晚上摸了很多爬蚱(現在都叫金蟬),正是三夏雙搶(搶收搶種)季節,母親沒有時間做,又沒有冰箱,第二天放臭了只能喂雞鴨,不像現在金蟬多金貴,一只快一元錢了。
嗨,說多了的都是傷感,現在生活條件多好!身在福中要惜福,不然,真是在作!
六七十年代,農村還是集體制,一切都歸公有,村民們在集體制的管理下沒人敢隨便下河撈魚,因為河塘是有專人管理的,隨便撈魚是盜竊行為,被抓住了會受處罰的,會給自己造成不好的影響,偷雞摸狗的事被人知道了今后在社會上很難做事!為了不影響個人名聲就不去隨便下河塘撈魚,并不是不想吃魚。現在大集體解散了,魚塘有人承包,自己想吃魚掏錢去賣,想買多少就買多少!想下河撈魚也沒人干涉!
沒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提問往往都是幼稚可笑或無知的。六七十年代沒有私人魚塘,魚塘都是生產隊集體所有。一般是年頭放魚種年尾收魚。魚有大有小,一般都是按人頭分發重量,不用拿現錢,由生產隊會計記好數目,到搞年終分配時再在收益部分中扣除。
六七十年代,人們不是不喜歡吃魚,而是魚確實多,那是真是山青水秀,沒有污染。記憶很清楚的是:從小時候起,每當下雨田間水溝只要有流水,就拿著小魚網四處奔走捉魚蝦蟹,泥鰍黃蟮。到夏天放暑假時,由于農田用水較多,大部分的塘壩水層較淺,中午休就拿著網跟著大人在外面捉??,捉的多了家里吃不完,就腌了曬魚干。那時的場景還真的忘不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銅川深井泵廠家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銅川深井泵廠家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